世界银行27日对外发布《中国优化营商环境的成功经验——改革驱动力与未来改革机遇》专题报告。报告认为,中国近年来在“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报告系统总结了近年来中国在开办企业、获得电力、办理建筑许可等多个领域推出的具体改革举措,为全球其他经济体优化营商环境改革提供借鉴,推动全球营商环境水平整体提升。报告同时指出中国改善营商环境还面临一些挑战,并提出了具体的改革建议。 近年来,中国以参与世界银行全球营商环境评估为抓手,大力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营商环境全球排名持续大幅提升,在2019年世行营商环境评估中位列第31位。连续两年被世界银行评选为全球营商环境改善幅度最大的10个经济体之一,被采信的改革数量位居全球前三,已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营商环境改善幅度最大的经济体。 作为世行评估中国营商环境的样本城市之一,北京市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重要抓手,锐意改革、勇于创新、重点突破、务求实效。两年来,北京市共有88项改革举措被世行采纳。其中,2020年北京市得分78.2分,世行报告中采纳了35项改革举措。
发布时间:
2020
-
07
-
28
浏览次数:1
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国际市场需求大幅下降、贸易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今年上半年中国外贸有所回稳,进出口总额14.24万亿元,下降3.2%。出口自4月以来连续3个月正增长,进口6月实现正增长,6月当月进口、出口增速年内首次双双“转正”,这一成绩来之不易。尽管从各国近期的贸易数据和先行指标看,全球贸易出现了一些回暖迹象,主要是各国在经济贸易方面的应对和预防措施逐步落实,缓和了疫情对贸易的影响,但除中国外,主要经济体仍处于贸易萎缩阶段,疫情对全球贸易的负面影响仍在持续,因此,今年全球贸易预计难有起色,真正的回暖尚待疫情拐点的来临。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从外部看,疫情的全球流行趋势在多国仍在走高,世界经济严重衰退,国际需求大幅萎缩,贸易壁垒明显增加。从内部看,国内疫情影响逐步减弱,经济生产活动逐步恢复正常,但外贸企业面临的订单不足、物流不畅、产业链供应链不稳等困难仍十分突出。因此,正在回稳的中国外贸仍要迎难而上,通过推出多举措的“组合拳”来稳住外贸基本盘,在实现外贸促稳提质中争取对全球贸易复苏作出更多的贡献。目前,国内经济运行加快回归常态为下一阶段外贸促稳提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中国政府向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推进对外开放的决心没有变,行动更具体,尤其是在外商投资促进和优化营商环境方面都在进一步释放制度红利。以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加大减税降费力度...
发布时间:
2020
-
07
-
23
浏览次数:1
“在这次疫情中看到消息,医院需要防护设施,美国也出现物资短缺,医疗卫生供应链有很大成长空间。其实这次疫情影响是全方位的,比如克莱斯勒宣布由于来自中国零部件中断,要停掉在塞尔维亚一个车厂,之后韩日等国企业也提出类似做法,可见供应链运营和社会日常生活息息相关。”3月29日,在题为“新冠疫情与供应链的未来”讲座中,清华经管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系主任、联想讲席教授陈剑认为,疫情引发供应链紊乱中断,历史上常见,尤其是在全球化的今天,每一次重大突发事件都会对供应链造成破坏,比如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就影响到供应链。 陈剑介绍说,供应链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相关提供原材料、零部件、产品和服务的厂家、供应商、零售商等形成的组织形态,供应链管理是对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进行设计、规划和控制,从而增强整个供应链竞争力,提高供应链中各成员的效率和效益。“供应链不是新概念,只不过在21世纪,要侧重解决顾客喜欢不喜欢的问题,用信息技术为企业协同创造条件。”陈剑说,供应链管理要点是提高响应能力,增强供应链中行为协调性,利用市场机制,实现流程简化、核心能力增强。 在疫情中,陈剑观察到,我国政府调用整合资源的能力很强,实现快速、有效、精准管理,再加上我国从政府到企业上上下下对供应链管理很重视,这对...
发布时间:
2020
-
07
-
09
浏览次数:0